认证检测工作是质量认证体系的主要载体,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证明各类市场主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市场化评价工具。加强和完善对认证检测市场的监管,是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本质属性和作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认证机构481家、检验检测机构近4万家,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有171家、获得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有10439家,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认证检测活动蓬勃开展,在服务制造业、生态环境、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认证检测领域还存在程序不规范、有效性不高、企业获得感不强、“认证检测乱象”等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高度重视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集中开展“认证检测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整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突出问题。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唐军在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大认证检测乱象整治力度,保持认证检测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
本期刊出部分省市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更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带来启示。
认证检测市场监管重点
针对管理体系、服务和一般工业品认证等自愿性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以往监管中发现较多问题以及新批准的认证机构的抽查比例,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认证机构买证卖证的违法行为;二是认证记录与实际不符,对关键过程审核不到位;三是审核员/检查员擅自减少现场审核时间甚至不到现场;四是审核员/检查员收取红包,索取不合理差旅食宿费用等。
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获证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认证机构擅自降低有机认证标准,现场检查避重就轻,产品检测不能覆盖所有认证产品种类,认证决定流于形式;二是企业伪造、冒用有机认证标志或有机码;三是有机认证基地使用禁用投入物质等。
针对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列入目录的产品未经认证,擅自出厂、销售、进口;二是认证证书撤销或暂停期间,不符合认证要求的产品继续出厂、销售、进口;三是伪造、冒用、买卖CCC证书等。
针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和机动车检验机构。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在“三检合一”实施过程中,柴油货车尾气检测弄虚作假、屏蔽和修改车辆环保监控参数以及缺项漏项、重复收费等违法行为;二是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和监测能力范围、仪器设备检定校准、标准物质使用、监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不符合要求等。
针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重点检查以下违法行为:一是未依法取得资质认定、擅自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二是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开展检验检测活动;三是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数据、结果等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认可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指导认可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检查以下不规范行为:一是超出认可证书规定的检测、校准、检验能力范围开展检测、校准和检验活动;二是不能持续保持认可能力范围内的设备和人员能力,影响检测、校准和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摘自《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认证检测市场监管工作的通知》
河南:聚焦四个着力 依法从严监管
着力打好从严监管“前哨战”,狠抓基层能力提升。基层是认证检测监管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最后一公里”。狠抓基层能力提升,是全面提高认证检测监管执法水平的基础和关键。河南省市场监管局突出强化了“四抓”:一是抓培训教育,促使基层监管思路创新、执法理念转变,基层人员综合素质有了大幅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二是抓实践锤炼。河南省市场监管局严格做到,凡是省局组织的认证检测监管执法活动都安排基层人员参加,凡是基层办理的认证检测监管执法案件,都主动加强参与指导,通过传帮带,着力帮基层人员提能力。三是抓工作交流。做到“四个一”,年初召开一次全省认证检测监管工作会,组织基层人员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年中召开一次现场会,组织基层人员到工作先进的单位参观学习,对标先进、开阔视野;每季度召开一次评审通报会,采取点评、约谈、通报等形式把好源头准入关;每次专项监督检查前召开一次部署会,统一要求、明确重点,确保检查效果。四是抓技术帮扶。开发了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及证后监管系统,其中专家库向基层开放,根据基层要求,积极协调专家提供全方位服务。
着力打好从严监管“攻坚战”,狠抓重点领域监管。重点开展了机动车检验机构专项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专项检查、强制性认证产品国家级监督抽查、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级检查、有机产品认证专项检查。
着力打好从严监管“歼灭战”,狠抓专项集中整治。针对全省部分建筑检验检测机构不检验就出具检验报告、